使用情境两则

做交互设计时,我们常常强调要符合用户的使用情境,体会同理心,不过绝大部分时候都是自己去模拟,这难免受到使用经验和突发情况的局限。举两个自己遇到的例子:

1 手机上的电筒功能会在怎样的情境下用?

原先我一直觉得这就是个鸡肋功能。至多在楼道的灯坏掉时可以借以照明来找钥匙,使用频率并不高。直到某天黄昏坐车时,看到窗外人行道上一个姑娘突然停下,在自己的坤包里东找西找翻半天,最后掏出手机,打开电筒,很快就顺利找到了东西。

此情此景让我恍然大悟。电筒 > 照明 > 帮助寻找。坤包 > 凌乱的环境 (且主人多半自知) 。姑娘 > 小物件多且经常会用到 > 有频繁查询的需求。手机 > 个头大容易首先找到 > 而电筒在手机上。黄昏&坤包 > 光线不足。

以此,手机上的电筒是为这样的情境服务的:光线不足时,平时随身带很多小物件且要经常翻找使用的用户,女生居多,多啦A梦除外。

2 ATM取款机附近的银行服务电话,怎样展示最有效?

当前我见到的无外乎几种:视觉——屏幕上下左右贴告示牌, 听觉——喇叭不停广播宣传。这样的狂轰乱炸,已经快把提醒强调做到洗脑的境界了,应该不至于出问题吧?

我有一次拿招商银行的卡在工商银行的取款机上提款,因为要付款的事情很着急,拿完钱就走了,忘记取卡。半小时后想起来赶忙回去,卡没有了。连忙按照取款机旁提供的工商银行服务电话拨过去挂失,在报完身份证和查询密码后,对方说这个身份证没有对应账户。又对着身份证重报了两次,输密码云云,还是没有。人就不知所措了。还是对方经验足,提醒说,是我们行的卡吗?这才想起来,是跨行取款,我是在向A行的客服挂失B行的卡。

在类似被情绪操纵的极端使用情境里,人的判断力降到最低点,只会采用身边能抓到的援助措施,任何的提醒警告等反而是加重依赖心理,把事情弄得更糟。

我常常想起这两个自己亲见亲历的例子,它们提醒我在拿自己模拟用户使用情境时

1 避免自己作为使用者时角色和经验的狭隘

2 做金融类/安全类产品设计时要特别考虑用户在极端情绪下的反应

One Comment

  1. 话说昨天我第一次用了手机的手电筒,
    昨天我去参观博物馆,结果那厕所居然是没灯没灯的啊,
    一个就算了,两个都是这样,
    关上门,那何止是黑,就是漆黑啊,
    我就用了手电筒,顺利上了厕所,洗手,整理着装,
    因为厕所挺大,挺干净的,没人[废话]
    又可以洗手,我就把蛋糕翻出来坐在马桶盖上吃了,
    在外面吃的话,很损形象的,因为没刀叉,拿着吃万分狼狈啊,
    满手都是的,吃完了还可以洗手,真好,前提是…
    我有灯!!!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